出席「科學家面對面」活動的五位知名學者。(主辦方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凝哲 郭瀚林)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第二場青少年「科學家面對面」活動近日在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舉辦。來自清華大學求真學院的學生代表及50名高中生代表,與科學家進行了一場探究科學真諦、追求真理的學術討論和交流。出席本次活動的科學家有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主席丘成桐院士,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數學科學研究所執行所長辛周平,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平,美國羅格斯大學講座教授、非線性分析中心主任李岩岩,中山大學講座教授、曾任中山大學副校長朱熹平。

張平院士在致辭中表示,基礎研究難度高,耗時長。只有持之以恆,持續攻關,才能產出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原創型成果。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一場接力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奮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應當擁有科研夢想,不斷夯實科學基礎知識,積極培養探索未知的興趣,起而行之,堪當大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科技強國夢,時刻做好準備。

針對「人工智能是否會超過人類最優秀數學家」這個問題,丘成桐院士表示,數學跟科學主要是關聯的改變,從目前來看,人工智能無法識別幾何背後的定律,更無法識別數學與其他科學之間的關聯,人工智能不會代替人類思維。在談到數學的發展趨勢時,張平院士指出,數學的各分支交叉融合,關係越來越緊密,也促進了數學學科本身的發展。丘成桐院士表示,數學的各個分支都是融合在一起的,各個分支都學好,才有能力能夠處理不同場合出現的數學問題。

活動結束後,學生們紛紛表示這次與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是非常寶貴的經歷,他們收穫滿滿,通過此次交流,他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了數學研究的本質和方法,促進了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同時,這次交流也為他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指導。

責任編輯: 之袁